在中德日渐交好,合作愈加频繁的大背景下,德语作为一门外语相较于其他语言,增加了其实践应用的机会与价值。我国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开设了德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专业,历经几代人的摸索研究,德语教学始终在吸收新知识的情况下得到进步。我校作为国内德语专业教学的后起之秀,在德语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我校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纳新吐故,推陈出新显得尤为重要。为提升我校德语教学水平,教师综合素质,激发同学们对于德语学习的热情,特聘院长范捷平教授借浙江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之际为我校邀请到了柏林工业大学前副校长Ulrich Steinmüller教授,于5月22日下午在闻理园A4-216作了题为《DaF的教与学——Steinmüller教授与你谈德语学习的魅力》的专题报告。我校德语专业以及2+3项目的全体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报告由范捷平教授主持。
Steinmüller教授是柏林工业大学前副校长,曾于2003年至2007年期间担任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院长,他是浙江大学聘请的第一位洋院长,也是中国高校的第一位洋院长。他研究的领域涉及:德语作为外国语、德语教学法、语言习得和双语、德语作为第二语言、多元文化课堂的德语教学等。
“Warum lernen Sie die deutsche Sprache?”,“Warum wird Deutsch gelernt,obwohl Englisch häufiger gesprochen wird?“(“你为什么学习德语?”,“在英语使用这么频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是有人学习德语呢?”)Steinmülle教授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发思考并传达了:德语学习者不仅需要知道语言背后文化和民族特征,作为DaF工作者还需明确自己将要面对的受众。
此外,教授还介绍了德语作为外国语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日常用语、科学性语言、文学语言和专业语言等,并介绍了不同的教学法和教学媒体,如专注于语法的教学法、直接教学法、听说领先教学法等。他指出,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其局限性和优点。Steinmülle教授还讲述了DaF教材编写情况。现在市面上可共选择的教材很多,但是在推广德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初期阶段,各国使用纯德国编写的教材转变为纯本国编写,又从纯粹的本国编写转化为吸收德国文化添加本国特色的教材,这在DaF教学史上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
在报告结束后,大家积极热情地向Steinmülle教授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些同学的大胆提问,让大家眼前一亮,而教授简单而又不失科学性的回答,加之范教授热情洋溢的补充,使学生们在报告内容之外又学到了新的东西、延伸了自己的思考。“德语会消失吗?”“人工智能翻译机器未来会替代人吗?”对于语言学习者较为关注的这些问题,教授认为,语言在沟通时除了表意,还伴随着情感变化,这是机器翻译暂时无法实现的。这其中最大的不同是,我们人类会思考,而机器不会。在机器发展的前景下,我们不仅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我们还应该掌控机器,让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外国语学院/中德学院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学生记者金姗姗、聂亚新、吴晓圆供稿,林方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