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学院动态> 正文
    学院动态

    硕彦讲坛第107讲暨汉语国际教育论坛第71讲——传播学视域下的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中文教育

    作者: 来源: 日期:2022-09-15 13:40:40 人气: 加入收藏标签:

    9月14日下午,学院特邀北京语言大学周小兵教授为我院师生在线上开展“传播学视域下的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中文教育”主题讲座。本次讲座在A2-306举行,由胡云晚教授主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及人文学院部分老师参加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开始前,主持人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周小兵教授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果。周教授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曾任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第一、二届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院长,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主任。主要研究语法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发表论文170多篇;出版专著12部,出版教材十多种。主建全球汉语教材库 (ctmlib.com),含教材近2万册/种,55种媒介语。



    讲座伊始,周教授以真实案例引发同学们思考:“猴子捞月”适合美国低年级学生吗?为什么相比“猴子捞月”,他们对“三只小猪”的满意度更高?继而说明本次讲座的主题:传播学视域下的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中文教育。

    本次讲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周教授讲述了传播学视域的相关概念“5W+2”,即传播者(Who)、受众(to Whom)、内容(says What)、媒介(in Which channel)、效果(with What effect)、目的(Why)、情景(Where),并指出中国文化存在被认知程度整体偏低的问题面对当前的现状周教授以目前国际汉语教材中的真实文本,教导同学们要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其次周教授讲解了跨文化交流/交际相关方面的问题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是“与不同语言和文化者进行得体而有效交往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它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态度,并结合相关的案例和语料逐个进行阐释。他点明,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才能够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创新性发展。

    紧接着周教授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这个学科的相关问题当前,180多个国家有国际中文项目,75个国家把中文列入国民教育体系,正在学中文者超过2500万,学用过中文者接近两亿,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国提供世界的重要语言文化公共产品。同学们应当认真阅读《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理解中国文化与学习者本国文化的异同,从而提高自身跨文化意识,超越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周教授还以“端午节”的文化教学、“饺子”的词汇教学为例,指导学生们如何在课堂上抓住教学重点、避重就轻地解决汉语学习者提出的文化敏感问题。

    最后周教授强调国际中文教育必须跟传播学、跨文化交流学密切结合,从业者必须具备传播学知识、跨文化能力,教育我们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将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表达方式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



    即使本次讲座以直播方式进行,但也阻挡不住同学们的热情,多位同学向周教授提出自己的疑惑。周教授一一细心解答,语言诙谐、幽默,教室里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随后胡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鼓励同学们向周老师学习,扎根中国大地,拓宽国际视野,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语言教学学科前沿,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做出无愧于国家和时代的学术成果,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上一条:凤凰新闻客户端、浙江在线、小时新闻等媒体关注我校推普周活动
    下一条:人文学院关于公布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指导教师聘任上岗的通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