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华社:G20志愿者:我们是“90后” 我们是“小青荷”

    供稿单位 : 新闻中心发布时间 : 2016-09-20 15:04

      新华网杭州9月6日新媒体专电 每一朵“小青荷”,就是一张金名片——寻找G20杭州峰会志愿者之“最”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小青荷”,是对G20杭州峰会志愿者的“昵称”。
      这些“90后”青年,亭亭玉立,吐露芬芳。他们亲和的微笑和高质量的志愿服务,被誉为“本次峰会上最美丽的风景”。
      从服务峰会的数千“小青荷”里,记者找寻出最有代表性的几朵。
      【“最耐晒”的小青荷】机场迎宾志愿者代表:王丽雯(浙江工业大学学生)
      杭州连日晴好,王丽雯的双颊被晒到过敏,她总会多扑点粉底遮一下,避免影响志愿者的形象。
      “我想让嘉宾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微笑。再大的太阳,我脸上的笑容不会少。”王丽雯说,作为机场负责一对一接送嘉宾的志愿者,她的一半工作时间需要在户外进行。
      她负责协调车辆,经常顶着太阳在停车场和候机厅来回奔走,逐个为嘉宾的行程确认环节。每一位嘉宾到达之前,她要提前站位,在停机坪举牌迎接。
      有一次,嘉宾的航班延误了5个小时,“困得眼皮子都要耷拉下来了,但因为自己是志愿者,还是坚持把腰板挺得直直的。”
      “现在最常听到的话就是,‘你怎么又黑了?’”不过王丽雯觉得,参与志愿服务让自己一直以微笑待人,更积极地与人沟通,更加乐意帮助他人。
      “嘉宾们经常会问我们,工作了多久,有没有吃过饭,到达目的地后,嘉宾还会发短信说‘谢谢’。”王丽雯说,这就是对我们志愿服务的肯定,从心底里感受到“世界充满了善意”。
      【“最不怕寂寞”的小青荷】峰会会场安全保障志愿者代表:魏谦笑(浙江大学学生)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地下一层的电梯之下,临时支起的灯光照亮了十多平米的空间。一个人,守着一方小角落——报名参加G20志愿者工作时,魏谦笑没想过自己的岗位会如此“寂寞”。
      这个岗位由三个小伙伴轮流“倒班”:白班每人5小时、晚班每人4.5小时。
      岗位虽“寂寞”,魏谦笑不敢懈怠。他时刻关注着对讲机里的动态,做好第一时间支援的准备。阅读G20峰会的相关书籍,是他的“休闲”项目。
      魏谦笑说,他会羡慕在新闻中心做引导接待的小伙伴们,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嘉宾沟通交流。但学习机械专业的他说,经常和螺钉螺母打交道,现在才真正明白螺钉螺母的价值,“每个摩天大楼都离不开一砖一瓦”。
      G20志愿者工作结束后,魏谦笑即将进入求职季。在这个学生时代最后的暑假里,属于他的温暖记忆是,“我在G20杭州峰会会议场地度过了25岁生日”。
      那一天,他如常回寝室休息,没想到两位带队老师和一群小伙伴捧着蛋糕走进来,在生日祝福的歌声中,他和另外两位9月出生的志愿者差点落泪。
      “这是我第一次过集体生日,也是第一次吃没有蜡烛的生日蛋糕,但我觉得这是我学生时代最大的幸运。”魏谦笑说。
      【“最守口如瓶”的小青荷】峰会文艺演出志愿者代表:龚自清(杭州师范大学学生)
      4日晚,名为“最忆是杭州”的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艳惊四方。而服务于这场演出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从彩排起,所见所闻都必须“守口如瓶”。对这批互联网“原住民”来说,这可是不小的考验。
      60多天的日子里,“小青荷”们与演员朝夕相处,提供饮食、饮水、服装道具等保障。作为现场演出组的组长,龚自清负责带领12名“小青荷”,“连女生都变成了‘女汉子’,一箱24瓶的矿泉水,可以一个人扛起来。”
      排练中的很多细节,也让他印象深刻,“一次彩排中,水上芭蕾的一位表演者从全息台摔倒,台下的我们都十分着急,舞台监督人员打算上去扶她下来,但是她马上就自己爬了起来忍痛继续表演,坚持到了排练的最后。”
      4日晚演出结束时,“G20”字样从水上舞台中升起,烟花点亮了夜幕上空,观看演出的嘉宾热烈鼓掌…… “长时间的准备,打造了完美的一夜。很多人都哭了,有激动,更有自豪。”龚自清说。
      【“最辛劳”的小青荷】记者班车随车志愿者代表:丁雯(浙江科技学院学生)
      峰会期间,记者从新闻中心往返酒店有全天候的班车。丁雯是一名境外注册记者班车的随车志愿者,她的工作时间是每晚6时到第二天凌晨2时。
      “这些天我都打着十二分的精神,给记者们做到站提醒。”丁雯说,“我需要做好的就是把他们安全无误送到酒店。”
      随着峰会内容更加丰富,记者日渐忙碌,她的工作时间也越来越晚。高峰期时,班车频次会增加到10分钟一班,一天内她甚至要接待近百名境外记者。
      在每一轮班车上,外国记者都会热情地与她问候,丁雯感到非常暖心。
      “他们会好奇地问我,关于杭州和杭州人的生活方式,有时也会赞叹途经之处的高大建筑,这时候我很自豪。”当然,更多的时候,“记者们很劳累,直接在车上就睡着了。”
      工作结束后回到学校宿舍,常常已是凌晨3点半。然而丁雯和小伙伴们都觉得,“这个夏天,我们收获了难得的友谊。”
      【“最奔波”的小青荷】志愿者里的“随团摄影记者”:陈心远(浙江传媒学院学生)
      峰会新闻中心有2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陈心远为每个志愿者拍摄了至少两张工作照。
      “这些美丽的笑脸,就是我们青春里最美好的记忆。”陈心远称自己为“小青荷”笑脸记录者。
      平均一天拍3300多张照片,最忙时一个上午拍满64G的储存卡——每天早上7点开始,陈心远就在新闻中心四处“游走”,就为了能定格住更多的志愿服务瞬间。
      “看到自己美美的照片,志愿服务也会更有动力,这是我最开心的。”陈心远说。
      因为曾学过一年德语,在峰会上,陈心远的另一个工作就是现场应答德语求助。
      峰会第一天上午,就出现两次德语求助。“我需要保持冷静,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每个志愿者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的形象。”
      【“最远道”的小青荷】国际志愿者代表:赵妙娴(浙江大学留学生)
      从委内瑞拉飞到中国,要2天2夜。
      之所以选择来浙江大学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赵妙娴说,她看好中国,看好“菜鸟网络”。
      在服务“G20峰会多语应急服务平台”时,她用西班牙语进行翻译和测试。她也曾在西湖边为路人们送茶水。
      “前两天在火车站做志愿者时,很多人来问路,以为我很专业,幸好旁边的阿姨是杭州本地人,帮我解了围。”
      为峰会做志愿者,她的收获是“自信心大增”。“我原来比较害羞,汉语口语不行,这些天志愿服务时,游客很喜欢和我聊天,我的汉语水平提高很快。”
      【“最外围”的小青荷】机动志愿者代表:沈玲吉(杭州师范大学学生)
      在离峰会主会场30多公里的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有112名机动志愿者。
      “任何一个大会或者小型志愿服务,机动志愿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如遇紧急或重要任务时,都会需要这支队伍。”沈玲吉说。
      作为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沈玲吉从招募、面试开始,把许多同学都送上了相应的志愿服务岗位,自己待命至今。
      “这一次我学到的新技能是‘坚韧’。”沈玲吉说,机动志愿者同样放弃假期,也同样经过了选拔测试和多轮的培训,“我很理解他们渴望上岗的心情”。
      “看到其他志愿者多彩的服务内容,羡慕肯定有。但我们坚守待命,就意味着平安和有序。”(采写记者:余靖静、黄筱、朱涵、张璇)

    原文链接:http://www.zj.xinhuanet.com/zjNewsman/20160906/3425802_c_2.html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