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 

    都市快报: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如何破题 浙江在行动

    供稿单位 :       发布时间 : 2021-01-27 11:22


    打开微信聊天界面,想跟年轻人一样赶潮流发发表情包却不知道怎么弄;如今走到哪儿都要亮出来的健康码,不会用支付宝,只能截图藏在相册里;还有叫不到的网约车和挂不到的号……

    智慧互联网裹挟着时代浪潮汹涌而来,青年人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迅捷与便利,而对于那些对互联网不怎么熟悉的老年人来说,一切并不那么友好。

    数字鸿沟,这四个字,是老年人不愿说的秘密。

    “有时鼓起勇气自己线上叫车,打车软件的起点和终点就是点不对,只能找路过的小年轻帮忙。终于坐上车到家了,也不知道怎么付钱,还被司机电话催了好几次,感觉自己在赖账。问问子女总说我帮你弄,但我们年纪大了,看一两遍也学不会,下次碰到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62岁的张阿姨形容这种感觉“有点苦闷”,还有“自己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感叹。

    破冰

    周末上补习班的82岁老人说 现在去菜场再也不用带钱包了

    最近,82岁的宁波老人王德立都在忙着上“补习班”。

    每周末下午1点半,王德立都会乘坐两站公交车,来到家周边的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点。

    “我已经上过初级班和高级班,总结经验不能光靠学,还是要自己多用用,不然很容易又忘记。像初级班教的都是日常要用到的,怎么加微信,怎么视频聊天,怎么用手机挂号看病。到了高级班,你就知道怎么把银行卡和支付宝绑定付钱了!”

    和王德立一起学习的还有十多位老人。“一上课,第一件事就是教大家连上Wi-Fi,建一个微信群。桌上还有十多页的讲稿,上面每页都有文字和配图,教你怎么一步步来操作。老师会用视频主要讲一遍,还有两个助教现场手把手教我们。有些接受能力强的老年人,看一遍就能学会了,大家互相鼓励,出门就找水果店、小卖部去买买东西。我买了四五样,到了付钱的时候,大家拿着付款码抢着付钱,特别有意思。”

    “现在手机功能太多了,我们老年人还处于像幼儿园一样的初级摸索阶段。但只要有点文化、能看懂、有提示,就不用怕,慢慢总能学会的。”现在王德立已经不用女儿帮他挂号,提前手机预约、自己看化验单,都能“一部手机打天下”,就连去菜场也不带钱包了,结账只要“扫一下”就行了。

    破局

    科协率先给老年人办起了培训班

    王德立,是从中老年人智能手机操作技能普及工程中受益的一位。四年前,宁波就开始尝试做这件事,2017年,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牵头做,2019年开始,市委老干部局、市教育局等单位加入共同推进。

    这项全国首创的工程从0到1,从1到N,到现在,已经让近25万中老年人掌握了微信交流、手机拍照、医院挂号等功能的基本操作,助力他们跨入现代信息世界的新天地。

    社区学院、老年大学……还有民生银行的乐老学院、移动、联通网点等作为教学点的有效补充。民生银行宁波分行个金部副总钟晓健介绍说,民生乐老学院去年办了380个班,培训学员超4万人次。从初级班到高级班就有6堂标准课,教老年人怎么P图、怎么发微信、怎么拍照、怎么挂号、怎么使用电子社保卡等最刚性的需求。

    有一组数据大概概括出成绩:经过四年的培训,宁波老年人开通数字银行的比例提升了5%,5G手机也新增8万多老年用户,他们和年轻人一样,享受在网上冲浪的快乐。

    建设数字浙江,应该建立数字友好型社会 政协委员把提案带进省两会

    最近一年多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老年人与数字化的“疏离感”更深了:无法出示“健康码”、不会“网约车”导致出行受阻;不懂线上预约挂号,使得就医困难;不会领取电子消费券,错过了很多政策红利……

    这林林总总的问题,变成了今年省两会上的一份提案。

    省政协委员、省科协副主席陆锦提交了一份提案,内容是《关于开展“数智共享”科普专项行动 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建议》。

    经过前期调研,陆锦发现,做这件事的意义非常大。

    “数字经济是浙江的一号工程,数字经济越发达,老年人与数字社会的矛盾就越突出。建设数字浙江,应该是建立数字友好型社会,要能给老百姓带来切切实实的幸福感、获得感,这个过程不能有人掉队。”

    由于社会化的学习平台普遍不足,多数老年人选择求助子女或自行摸索,但又因为智能软件功能的适老化、亲老化不足,导致了老年人“慢懂快忘”。

    浙江部分地区其实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杭州从2015年起,率先启动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培训;2017年宁波市政府把这项普及工程纳入民生实事项目,由市科协牵头实施,每年培训一万人,2019年起科协联合多部门每年培训10万人次。“但是目前还缺少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统一部署,这件事情应该在全省系统性铺开。”陆锦说。

    动员全省3万余科技志愿者 先从科普培训落地 多名政协委员提出多个建议

    如何让老年人跨越这道“数字鸿沟”,享受数字带来的便利?

    陆锦提了几点建议:

    一是营造全社会帮扶老年人融入智能社会的良好氛围。例如将提高老年人数字技能列入重大民生实事项目,推动纳入政府规划和全省“十四五”科普规划。

    二是推动更多适老化智能产品的软硬件应用开发。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适老化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相关研发机构和企业开发制造适合老年人的功能少、易操作的智能设备。新开发程序及设备应配备面向老年人的便捷操作指南。

    三是开展老年人“数智共享”科普专项行动。建立“政府倡导、多方参与、科协牵头、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将提升老年人数字技能作为“具有浙江辨识度的科普品牌”来打造。

    省政协委员、浙江科技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学科处处长(兼)阮世平说:“软件升级迭代是日新月异的,但是培训教学是程序化的,如果系统升级了,刚学会的老年人可能又不会操作了。”他赞成企业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如果界面友好、学习方便,愿意触网的老年人会更多。”

    针对这一问题,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兰也提出见解,除了多照顾老年人的习惯之外,也可以跟数字技术结合。

    吴兰举了个例子,现在老年人出行可以用身份证替代“健康码”,但是传统的身份证并不具备“健康码”的功能,没法获取持证者的近期流动轨迹,应该在“健康码”程序中内置身份证识别通道。类似于杭州东站刚推出的“健康码ETC”设备,应该在全省普及。

    声音

    陆锦:“浙江可以先从科普培训做起。我省共有科技志愿者超3万人,科技志愿者组织1312个。我们可以动员这部分力量,持续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工程,并通过全省统一培训教材等方式,让培训变得更系统、更规范。”

    阮世平:“企业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软硬件开发时,配套推出新手教程。”

    吴兰:“政府的各项普惠性措施还要做到线上线下结合,尽可能考虑到老年人的传统使用习惯,让老年人多一些选择。”


    原文链接: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如何破题 浙江在行动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