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教育报:中德合作助推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聚焦浙江科技学院“六化”模式构建

    供稿单位 : 未知发布时间 : 2018-06-04 13:28


    1527211093103835.jpg

    创办于1980年的浙江科技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杭州市,学校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开始中德合作办学的高校。“学校在建校之初便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经过38年的发展,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和做法,为全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全国应用型高校建设贡献了实践样本。”学校党委书记龚建立说。

    从1984年开始执行中德双方合作协议以来,在两国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科技学院通过中德合作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先后执行了浙江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教育合作项目、中德两国政府部门间合作项目,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成为浙江省对德教育、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受到两国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关注。德国总理默克尔在G20杭州峰会期间接见学校代表,两任德国总统赫尔佐克、武尔夫曾访问学校,高度评价学校“借鉴德国模式,凸显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成效。学校副校长冯军介绍,学校持续深化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六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优秀人才。

    课程设置模块化 夯实实践基础

    德国工程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师。我国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培养大量面向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一般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难以有效满足市场对一线人才“极强的应用、实践性能力”的现实需求。破解这一矛盾,浙江科技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经验,建立目标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模块化设置课程。

    模块化教学是基于能力本位,融知识与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与组织、管理形式。各学院、专业在具体教学实施中,系统分析相关行业、专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建构教学课程体系。如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深入梳理机械类学生能力培养需求,采用逆向设计的方法构建学生知识结构,针对机械类专业人才需要的11个方面能力,整合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组合成主题式教学单元,建构11个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包括学习条件、课程内容、学习时间,在减少理论教学学时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结构。

    实验实训生产化 支撑能力提升

    在浙江科技学院机能学院实验室,有一件珍贵的实验设备——1991年从德国进口的数控机床设备,这套设备与工厂生产一线使用的设备完全一样,一届届学生在这台设备上进行数控技术编程实践。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实验室建设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生产级的仪器设备,构建生产型的实践实训场景。浙江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实践特色,通过引进企业生产型工业级设备设施,校内模拟生产实践场景,让实验实训生产化。

    从初期进口德国设备,到近两年学校引进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罗克韦尔公司等知名企业的自动化装备,国内中兴通讯、曙光信息等5家企业共同投入价值4600余万元的工业级设备,建立了5家校企共建实验室。引入企业设备资源、开放教师科研设备资源、建设生产化实验设施等途径,建设满足研究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施条件。同时,组织学生利用生产化的实验设施与条件进行少批量企业产品生产、设计与开发新产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要求的适应度。生化学院通过与企业、行业等合作拓展办学空间,着力构建了基于过程工程技术与工艺中试实训教学平台,通过“产学合作”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发工程实学案例,推动实践教学。

    不是人人去创业,但人人都要接受创业教育。经管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经管类复合人才,学院启动建设ERP沙盘、企业经营模拟决策、证券模拟交易、创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虚拟实习等“双创”实验教学平台,把专业实验室的教学环节真正对接“双创”教育,不做传统专业实验教学的简单“升级版”,并普及每一个学生。

    师资队伍工程化 保障人才培养

    既有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具有鲜明的双师型“工程化”特色,一般要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本着工程师培养工程师的理念,浙江科技学院从体制机制上入手,切实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推进师资队伍工程化。

    学校建立青年教师进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制度,要求赴企事业单位“挂职”,积极引进拥有博士学位和工程师资格的人员,并把具有企事业工作经历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一名工科教师没有企业经历,教学没有实例举例说明,学生听得枯燥。”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经验是青年教师的普遍软肋,实践进修为他们“补了钙”。包装专业徐晓娟老师在一家生产药品包装的企业挂职,承担包装结构设计的工作,企业一线让她理解了“设计不是简单的画图,要从成本、环保、客户需求等多方面考虑”。徐晓娟将这些经验也转换到课堂教学中,在“物流运输包装”课程中,她以药品物流为例,深入讲解包装强度、包装尺寸设计等细节。

    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等价,专利与论文等价,职称系列上设置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授,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审中的这些倾斜政策,凸显了应用型定位。学校鼓励教师以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为契机,建立双向交流,既锻炼提升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又从企业获得办学资源与支持。学校制定《企业师资聘请和管理办法》,聘请企业高水平工程专家来校兼职任教。通过持续的政策保障,师资队伍工程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有6个月以上企业实践经历教师43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2%。

    企业参与普及化 拓展培养平台

    德国FH培养应用型工程师成功之处,就是将校企合作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浙江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着力加强校企合作,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浙江杭叉工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合作共建7个国家级别实践教育中心;与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国家级别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杭州炬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与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广泛吸引企业参与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邀请行业协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积极吸纳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密切供求关系;吸引企业参与制度设计,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审定工程实践实施方案;吸引企业参与课程共建,共同编写教材。大力引进企业优秀课程,从2014年起“建筑钢结构设计”等32门课程先后立项,强化了实践教学课程与企业实际生产的配合度。2017年学校借助中德合作优势资源,发起成立了有70余家中德合资企业参加的中德校企合作联盟,进一步加强了两国教育、产业界的深层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产学合作的新平台。

    教学实施项目化 提升综合素质

    项目教学是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课程设计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以项目为载体开展课程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浙江科技学院倡导教学实施项目化,让学生完整认识实践生产的全过程,提升综合理解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艺术设计学院是学校学习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项目教学经验的代表,从1998年起积极探索项目教学模式,整合国际资源和地方产业资源,分别与浙江雪豹皮衣有限公司、浙江凯地丝绸公司、德国博世BOSCH公司、杭州喜德宝丝绸印染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合作进行项目教学。学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从市场调研、流行趋势分析、设计、制作到作品展示的整个实战过程,并结合设计样稿和展示作品撰写项目设计论文,阐述创作思想、创作理论及设计理念。项目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市场适应性产生显著效果。经历项目教学“真刀真枪”的磨炼,学院走出了4名“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

    项目教学模式也已推广到学校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结合校内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基础建设工程,在教学实施中引入学生身边的这些项目,将项目招投标、方案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程概预算、工程施工等建筑工程的全过程各环节导入教学。理学院信息与软件技术实践创新基地以项目驱动方式实施基地建设,用项目管理的方式运作项目小组,坚持以教师引导与学生兴趣相结合,组建了“学生开放性实践管理平台开发”等10余个项目组,项目小组学生能力得到很好锻炼和提升,发表论文7篇,得A类学科竞赛奖项9项。

    育人氛围国际化 开阔国际视野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始终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形成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

    学校中德合作历史悠久,成果丰硕。学校与28所德国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其中开始于2000年的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已成为中德合作的样本项目之一,截至目前共派出学生1166名。学校选派青年教师、管理干部赴德学习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并邀请大量德国应用型教师来校授课。学校与德国两所大学合作举办浙江省首个本科层次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德工程师学院。目前,中德合作已从教学领域拓展到科研领域,建有浙江省中德科技促进中心、中德ZEHN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联合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数十项。

    近年来,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学校与法国、美国等3所高校合作,举办了3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面引入国外培养模式,如与法国赛尔齐·蓬多瓦兹大学合作举办的土木工程(中法班)全面引入法方培养模式,主干课程由法方教师授课,每门课程安排中方助教,助教将学习到的法方经验反哺到普通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助推教学改革。首批学生于去年毕业,近90%学生取得中法两国学位,40%的学生出境攻读研究生。

    学校与澳大利亚、法国、美国等境外9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有各类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20余项。截至2017年底,全日制在校生具有出国(境)学习、交流经历的达1652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33%。外国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优化,学校首批通过教育部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是全国仅有的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共招收留学生1800余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学历生。

    通过多种形式范围广泛的国际合作,学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改进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渗透和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成为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础和动力,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试点院校、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国家‘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中德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被教育部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近5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名列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毕业生中涌现了一大批成绩显著的业务骨干,他们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旭晨,“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祁刚、胡晓明、钟健、陆敏超,“全国公安系统十佳青年”“全国公安系统先进个人”魏平岩,林乾乾等。学校校长叶高翔说:“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不动摇,以中德合作助推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持续推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