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件 > 学校文件 > 正文

浙科院党〔200677

中共浙江科技学院委员会 浙江科技学院

关于印发《浙江科技学院“十一五”

文化建设规划》等5个规划的通知

各二级学院、机关各部门、直属单位:

《浙江科技学院“十一五”文化建设规划》、《浙江科技学院“十一五”教学建设规划》、《浙江科技学院“十一五”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规划》、《浙江科技学院“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浙江科技学院“十一五”国际交流合作规划》在有关部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并经学校教代会执委扩大会议审议,现予以印发,请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确保各项规划的顺利实施。

附件:1.《浙江科技学院“十一五”文化建设规划》

2.《浙江科技学院“十一五”教学建设规划》

3.浙江科技学院“十一五”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规划》

4.《浙江科技学院“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5.《浙江科技学院“十一五”国际交流合作规划》

中共浙江科技学院委员会 浙江科技学院

20061113

主题词:计划 文化建设 教学建设 规划 通知

浙江科技学院学校办公室 20061113日印发

浙江科技学院“十一五”文化建设规划

先进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良好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成果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性文化,是学校生存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是学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营造浓郁健康的校园育人氛围,大力提高育人质量,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大批合格劳动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工作任务,更是学校深入实践校训,不断丰富和深化“浙科院精神”内涵,顺利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此,特制定浙江科技学院“十一五”文化建设规划。

一、现状与新特点

(一)现状

1.学校文化建设概况

建校25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培育人,努力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广大师生员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建设校园,在奋斗和前进的过程中孕育形成了浙科院校训和浙科院精神。这些年来,全校师生克服困难,经受磨练,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学校积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概论》和《法律基础》三门课程通过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评估和验收,《思想道德修养》被学校立项为重点课程,同时在全校各年级全面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成立了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和“大学生理论学习中心”,组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生骨干演讲团。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导师制试点工作。通过组织开展“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评选等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师生员工的良好道德风貌。校园文化建设成绩明显,被省委教育工委授予“文明校园”称号。

(2)学生党建和成长成才工作取得新的成果

学校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各二级学院建立了二级党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积极做好党员后备队伍培养工作,学生整体思想风貌积极健康向上。大学生“党员之家”被省委教育工委授予“省高校示范性党员之家”称号。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积极倡导并大力开展“三育人”活动,全面组织实施大学生理想信念、党员形象、文明守纪、扶贫励志、就业指导、体育健身和心理健康等系列教育活动。

(3)校园文化建设发生新的变化

学校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现有校级学生社团40多个,各二级学院学生社团30多个,全校半数以上的学生成为各类社团中的生力军。学校建立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40多个,其中省级重点社会实践基地5个,扶贫结对基地8个,社区援助基地10个。学校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校团委荣获“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学校以创建“平安校园”为抓手,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创安活动,全力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被杭州市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 “安全文明示范校园”。

2.存在的不足

(1)学校文化底蕴还不够深厚

学校办学历史不长,“升本”时间比较短,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特别是进入小和山校区以来,学校原有的物质文化无法同步迁移,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也受到一定的损失。小和山校区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同志对大力加强学校和谐文化建设、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向特色化大学办学目标冲击的激情、动力和干劲也还不足。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尚未在全校上下形成普遍共识。

(2)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还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缺乏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

(3)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长期不足,各类文化设施尤其是国际化办学的文化建设配套设施陈旧、短缺,各项文化活动层次还不够高,文化精品还比较少,较大型的活动更是难以有效组织开展。

(二)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1.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和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工作任务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国家的改革发展建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高,人民群众对接受先进文化教育的要求更加强烈,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建设道路,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刚刚跨入万人大学行列的学校来说,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热情投身于文化大省的建设大潮之中,大力加强学校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为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的建设培养输送大批优秀的人才,是一项光荣的历史使命。

2.国际化应用型的办学特色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校25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国际化应用型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应用型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学校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不断丰富和强化办学特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文化建设为抓手,积极营造有利于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大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一五”时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根据学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在此期间,学校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的教学、科研、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都要实现新的跨越。因此,要通过坚持和加强学校和谐文化建设,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牢固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文化支持,全面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文化辐射效应。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根本,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校风为核心,以创建“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抓手,弘扬主旋律,追求高品位和多样性,优化文化环境,活跃文化生活,鼓励创新,做到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有机配套,为基本建设成具有民族传统、社会主义特征、时代风貌、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应用型特色的学校和谐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

党政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坚持与时俱进,深入实践并不断丰富深化校训和浙科院精神,全面树立教育法治思想,努力形成师生员工高度认同的办学治校理念,基本形成对教职员工具有紧密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明显陶冶作用、对学校周边区域和社会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师生员工思想道德行为文明高尚,学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品牌形象鲜明,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基本实现优美和谐,学校的社会认可度逐年得到提高。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挖掘和发动校内外的研究力量,大力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研究和建设,不断探索学校文化对师生的导向功能、教育功能、熏陶功能及其实现途径。以组织开展思想教育和品德养成的“春雨工程”为活动建设载体,教育和引导师生努力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十一五”中后期,基本形成文明健康、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2007年,配合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关于校训和“浙科院精神”的大讨论,集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的智慧,对目前的校训和“精神”在文字、内容、继承与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加以锤炼,以真正彰显学校崇德尚用的风貌特点,突出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并籍此而形成强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鼓舞师生员工的士气,极大地激发他们爱校荣校的蓬勃热情。加强“和山讲坛”和“人文大讲堂”的建设。于2006年建立学校“和山文化”研究组织,开展以“和”文化为重点研究突破口、以文史哲为基础研究领域、以中西方文化为主要比较研究对象的“和山文化”研究活动,做到和谐文化与创新文化两翼并举,传承与传递并重,继承与发展并行,全面打造并努力建设具有民族传统、时代精神、地域特色、学校个性的“和山文化”,并于2008年、2010年分别形成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研究成果。在“十一五”末期,将“和山文化”逐步培养成为在杭高校中的一个较为知名的文化品牌。

(二)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全面加强学生党建和团建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翼并进,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不断强化中德间的校际合作,大力加强国际文化、国际知识的教育,努力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大批国际化背景下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积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大学生科学人文素质“五百工程”建设,深入开展“优秀企业家进校园”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锻炼成长。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教育、辅导和咨询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信息和不良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侵蚀和影响,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

以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为立足点,大力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制订并完善师德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严格师德师风管理。大力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努力提高教职工的思想认识水平,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构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工作体系,全面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全力打造文化活动和人文教育的“精品工程”。通过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课基础课、形势政策教育课、科学与人文素质课、讲座和社团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组织开展多种文明修身活动,注重教职工的形象塑造。建立健全教职工心理健康网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幸福感。通过组织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教职工积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格,处理好教书与育人、律人与正己、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激发动力,弘扬新风,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贯彻教育法治思想,全面实施普法教育,加强民主和法治文化建设,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速推进民主化管理建设进程,不断深化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以组织开展制度建设的“鼎衡工程”为活动建设载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建立并形成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体系,全面实现学校规章制度制订和执行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切实保障学校办学的良好秩序。坚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培养质量观,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四)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坚持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会工作制度,健全学生团体的运行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学生会组织和广大师生参与民主办学民主管理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校情民意调研活动。按照创建“学习之家、活动之家、交友之家、和谐之家”的目标要求,努力建设好“党外人士之家”。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学院、班级、寝室的活动,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实践活动。

(五)加强各类宣传教育载体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宣传教育载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组织开展宣传教育的“金鹤工程”为活动建设载体,努力实现指挥到位、管理到位、工作到位、人员到位、设施到位、经费到位,全面建设好学校新闻中心。认真办好校报,争取在“十一五”中后期,将校报办成省内高校中的知名报纸。全面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学报所刊载文章的被引用率和转载率,办成省内外较为知名的学术刊物。认真办好广播台,全面提高办台水平和质量。创造条件,2008年基本建成校电视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加强网络管理队伍建设;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的工作力度,建设好“求实创新网”等2至3个主题网站;加强“和山论坛” BBS 的规范管理,重视发挥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在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大力营造和谐绿色网络空间;争取在“十一五”中后期,将校园网建设成省内高校中的知名网站。大力提高对外宣传工作水平。

(六)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提升学校对外交流合作能力。抓好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社团组织建设,精心设计组织各类校园文体活动,使学校特色文体项目和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以组织开展身心健康的“阳光工程”为活动建设载体,办好学校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德语文化节、英语文化节、“挑战杯”科技竞赛、文艺汇演、戏曲节、合唱节、电影节、辩论赛、运动会、定向赛等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不断提高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活动的水平和成绩。结合校庆定期举办学校教学科研和学习成果展。积极利用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学校重大礼仪活动全面深入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搞好军训和国防教育。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特色文体项目形成一批新成果。加强对各类教职工和学生社团的领导、扶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积极树立现代化的开放的办学理念,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特别是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逐步扩大学校在区域范围内的影响辐射力,努力提升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中德文化区建设做到突出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2006年,组织成立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分子联谊会。在“十一五”中后期,建立起国际师生科技文化交流园、教师科技文化交流俱乐部和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俱乐部,全面培养师生的求实作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社会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不断丰富国际化、应用型的办学特色。

(七)注重以史育人,编写学校年鉴和校史,2008年建立校史陈列室、校友风采馆和师生成果展示中心。尽早启动学校形象设计工作,以学校形象设计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统一规划学校形象设计,科学制订学校形象设计手册,全面规划制定学校重大礼仪活动的程序和礼仪,努力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006年启动学校校标的设计工作,并力争于2007年秋季新生入学前正式投入使用。在基本完成学校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基础上,努力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形成学校的传统。

(八)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力求规划合理,设计优美,设施先进,分步实施到位。力争2007年建好教工之家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统一命名既有文化内涵又易于记忆的校内建筑物和道路的名称,精心设计建筑物内部陈设,科学设置美观实用的宣传栏、报刊栏、布告栏、标语指示牌,统一规划宣传横幅的悬挂和张贴。

(九)加强平安校园和文明单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完善预警防范机制,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大力提高校园文明程度。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损害校园文明的行为和影响学校稳定的事件,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以组织开展平安环境的“安宁工程”为活动建设载体,在“十一五”期间,努力争取实现创建“平安校园”和“省级文明单位”的建设目标。

(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基本实现“绿色、生态、优美、和谐”的校园建设目标。校园环境建设要做到统一指挥,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科学协调,分工负责,分步实施。以组织开展环境建设的“绿色工程”为活动建设载体,重视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山建校,顺势而为,画龙点睛,浑然天成,力求校园建设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校园内的山、水、楼、园、亭、台、林、路、桥和景点的规划、设计、建设做到实用、审美和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寓教于景,既适应自然又富有特色,植被茂盛,物种多样,季相显著。已经建成的景观,要从校园总体布局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做好美化和优化工作。在“十一五”末期,将学校全面建设成省内著名的园林化生态型绿色大学。

四、切实加强各项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建立并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的检查评估制度。科学制订并认真实施学校年度文化建设实施计划和方案,确定年度文化建设项目和具体工作任务,认真检查落实。学校将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文化建设工作任务的执行和完成情况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中。各二级学院参照学校“十一五”文化建设规划精神,结合实际,认真制订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十一五”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和年度工作计划,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组织保障

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指导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实施和协调检查。领导小组下设文化建设工作咨询委员会和管理办公室。文化建设工作咨询委员会成员由学校聘请的校内外专家学者组成,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持。文化建设工作管理办公室挂靠在学校党委宣传部,配备一定的专职工作人员,具体承担有关日常管理工作,全面协调学校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各学院(部)也要明确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切实加强日常管理,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三)队伍保障

坚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加强和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和组织保障机制,大力培育并建设一支热爱和擅长文化工作、学有专长业有专攻的专家学者与深入基层乐于奉献的管理人员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文化建设工作队伍,建设一支严谨治学、勤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和规范工作、热情高效的管理与服务队伍。

(四)经费保障

设立文化建设专项工作经费。学校将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到学校的年度经费预算中,每年安排学校年度经费总预算的 1 % ~ 3 % 作为专项经费,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科学分配,合理使用,严格执行制度和纪律,认真检查执行和落实情况,全力保证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各二级学院每年要有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学院的文化建设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动员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积极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


浙江科技学院“十一五”教学建设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坚持“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继续加大教学投入,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切实抓好教风学风,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良好的教学工作基础

1.学校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永恒的主题,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教学,形成了主要领导抓教学工作,人人关心教学工作的氛围。

2.学校确立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经过25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较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实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是我校适应信息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适应我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对人才广泛需求的需要,更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学校办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3.面对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坚持不懈地加大教学投入,切实抓好教学基本建设。在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等教学平台的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果,能基本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学校以理工为主体的本科专业布局,结构合理,部分专业在省内属独一无二,能较好地适应浙江省产业升级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需要,具有竞争优势。

4.教学改革初有成效,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围绕具有国际化背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修订了与之相适应的本科各专业教学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学分制改革,切实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积极开设第二、三课堂,实现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联通。

5.学校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并初显成效。教学管理队伍人数,已基本符合教学管理需求,素质结构较为合理。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符合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运转正常。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校院(部)两级教学督导机制,形成了以专项评估推动二级学院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的机制。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已在教学管理中全面推进,并富有成效。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上一篇:关于在2007级二本新生中选拔部分学生进入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学习的通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