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求理学院院训的通知

信息来源:学院办公室 点击次数:发布时间:2008-10-13

各位老师:

学院院训是学院文化的精髓,是学院的灵魂和旗帜,能集中体现学院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追求,是凝聚全院师生的精神力量,更是学院展示给社会和历史的一张文化名片为进一步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增强全院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拟面向全院教职员工、校友征集院训方案。

现将有关要求说明如下:

一、院训要能够彰显理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精神,反映我院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体现我院科学管理、倡导文明、团结和谐的精神风貌。

二、院训一般要求字数为八个或十六个,并有适当的构思说明,阐释其文字含义、所含典故及出处;文字精炼、琅琅上口、易懂易记。

三、所投稿件应附有投稿者的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

四、应征作品须为未公开发表的作品。学院享有作品的著作权和修改权。

投稿方式:投稿者以电子邮件方式投送到mhy@zust.edu.cn,邮件标题注明院训征集

学院将组织院训评选工作组,对符合征集要求的应征稿件进行初审,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各提出推荐方案作为入围作品。入围作品在院内公示,在充分尊重广大师生的意见基础上,院训评选工作组提出院训推荐方案报学院党政联席会研究讨论,确定最终方案。
投稿时间:截止到10月20日。
理学院

2008-10-13

附件:(已收到建议稿一份,供大家参考)

附件:关于理学院的文化精神

理学院的文化精神如何概括?我想,一是要从校训延伸而来;二是要有理学院的学科和专业特点,另外,文字上要有文化意味,读起来又要流利、上口。考虑良久,拟以“明理、笃学、慎修、博用”这八个字为之。

这八个字,首先是暗含了“理学”两字,前面用“明”、“笃”修饰,就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突出出来了,而“慎修”既是明理的需要,也是笃学的要求,至于“博用”,则无论是道德的养成还是学习的目的,都在于能够广泛地应用。同时,这八个字也把校训在理学院具体化了。

从教育的历史看,理学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是一直受到重视的,西周时期的教育,开设六门课,其中就有“数”这一门,数即算法。另两门课叫“射”和“御”,想来便跟物理有关了,可见,历史的渊源是很深的。(射,射箭的技巧;御,驾驭车子的技艺。)

《礼记》云:“德发扬,诩万物。大理物博。”(《礼器》)(诩,普遍也;大理,统理也。)又云:“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曲礼》)(识,记忆;让,礼让;敦,专心、专注。)孔子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礼记.学记》则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也含有“理”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非笃学则无以明理。慎独,是儒家向所倡导的,其实也是讲的修养问题。《礼记.大学》主张一个人要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慎修”就是完善个人人格的重要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理明、学笃、和谐、高尚。慎者,谨慎细心也;修,修养。所谓“修”,一是要修身,二是要修业(学术之业,学习之业)。修身,就要不断完善个人的道德境界。孔子要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云:“其身甚修,其学甚博(博,丰富)。”韩愈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修业方能精进。毛主席说:“学习的目的完全在于应用。”中国古代的教育,其实是很重实践、重实用的,《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行,就是实践,就是应用。孟子云:“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人。”(《尽心下》)从孔夫子到陶行知,都是强调“学、思、做”合一的。这里提出“博用”,不仅要求重视“应用”,而且还要注重应用的广泛性。

总之,这八个字,既对干部、教师适用,也对学生适用。

概而言之,明理重“德”,笃学在“心”,慎修也讲“行”,而博用是知识传授和学习的出发点(要博用,就要不断更新知识,追求真理——求真、创新)。

点滴心得,仅供参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