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全面打造新时代的思政“金课”,1月15日,浙江科技学院举办了第二期高校思政社会实践“金课”建设工作坊,本期重点聚焦高校思政社会实践“金课”建设。
浙江有6门《思政社会实践》课程日前入选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工作坊邀请到其中5门课程的项目负责人前来介绍经验、精准指导。
浙江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符宁平致辞并为授课导师颁发了聘书。
符宁平介绍了浙江科技学院的发展历史及办学特色,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浙江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实践成果。近年来浙江科技学院积极发挥身处“两山”理念发源地的资源优势,立足“两山”打造思政高地,推进“三全”汇聚育人合力,知行“合一”锤炼卓越人才。校领导带头听思政课,讲思政课,出台了一沓规划、方案等特色制度,培养了一支热情洋溢、创新力足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打造了国家一流课程、名师工作室、“金课”工作坊、思政星课堂等一批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思政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之路。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詹真荣教授作主题为“关于浙江工商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回顾”的报告。詹教授回顾了浙江工商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历程,强调了思政课实践课教学的重要意义。他重点介绍了社会实践调研中常用的方法,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基层调研访谈的技巧及社会调查成功要诀,并对疫情下社会实践教学给出自己的建议。
浙江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龚正荣教授以“《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训》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与发展”为主题作了报告。该课程在大思政的视域下,打破四门思政课界限,整合思政课教师和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改革创新,实现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间、指导老师的“三个转化”,突破了课程与课堂、部门与部门、学校与基层公安的育人界限,形成了由思政课教师、社会力量、实习基地以及学校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部门协同发力的“三全育人”崭新平台。具有职业价值指向明确、实践教学条件优质、实践教学成果丰富、实践育人效果鲜明、实践教学能力显著提升的突出特点。
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凡明教授作了主题为“金课如何更“特”?——基于地方文化资源嵌入课程教学的思考”的报告。在课堂教学方面,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30多名思政教师在安吉余村蹲点调研5年时间,形成了20多万字的调研笔记,相关研究成果流入课堂,使“课堂效果出奇的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生的抬头率和点头率都上去了。在实践教学方面,该校与安吉余村、长兴新四军纪念馆等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把学生带到余村现场授课,走进村史展览馆,走入寻常农民家,到企业考察生产,到田野参与劳动,使学生在增强生态道德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衢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兰章宣教授作了主题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建设的模式探索”的报告。衢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是该校特色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分为“社会调研”、“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三大内容。该课程坚持立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强基石。课程建设3年来,获得团中央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等奖项与荣誉20多项。
浙江科技学院李俊副教授作了以“创业教育TPC课程体系与混合式教学”为主题的报告。李教授围绕创业教育TPC课程体系,从创业案例教学资源库、课程方案、在线教学设计以及互动教学工具使用等角度为老师们呈现了完整的课堂教学环节,引发了大家对课堂教学艺术的思考,也对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
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钭利珍教授作了“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思政社会实践》的建设与申报历程”的报告。浙江科技学院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是以社会调查为主体的思政社会实践课程。课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以及浙江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带领学生深入城镇、乡村、企业、社区等一线改革现场开展调查研究,使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刻认识浙江“三个地”“一窗口”的独特优势,使学生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体验和理性分析中,引导青年学子树立三个正确认识,增强三个坚定,四个自信。课程有一体化的社会实践体系,特色化的实践教学方式,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丰富、充足的实践教学资源,受到了学校、学生和实践地方的好评,课程建设十余年来,有四万余名学生参与了课程实践,足迹覆盖浙江全境。
本次工作坊由浙江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浙江科技学院“两山”教学实践社群、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杭州简学科技有限公司协办,钭利珍、吴凡明、尹怀斌、兰章宣、李俊等浙江省高校思政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承办。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吸引了数千人次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线上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