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正文

学术动态

【杭州日报】王明霞:积极培育公众生态环境素养

发布时间:2020-08-19 19:38:01 阅读次数:

积极培育公众生态环境素养

王明霞

公众生态环境素养是公众在生态环境领域展现的文明品质,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建设美丽中国行动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涵上看,公众生态环境素养不仅包括公众在生态环境场域中的道德修养,还应该包括主体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凸显了公众生态环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培育公众生态环境素养,就是要将公众对绿水青山和美丽家园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公众环保意识和行为自觉,珍惜自然资源,从生活点滴做起,培育良好的生态习惯。

公众生态环境素养内涵的三层伦理关系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

公众生态环境素养以保护环境、减少环境负担、实现人与环境交互良性循环为宗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关系。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生是现代人类的共识。人本质上是社会存在,但人的发展又离不开自然。人们在社会存在中进行物质生产,满足生存需要离不开自然,除了物质生产所需要的资料来源于自然,进行物质生产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互的过程。人是“自然存在物中的一个成员,而人与自然界所共有的‘生命价值’就一定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论基础。于是,认同环境、动植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平等的生命存在,就成为人类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心理动因……也就是说,人类善待自然、善待地球,就是尊重和敬畏一切自然存在物。”这段论述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具体内涵,启示我们要善待生活环境,自觉规范主体的生态行为,珍惜天、地、水等自然万物,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生命共同体。

2.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

马克思的生态价值观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包括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维度去审视,将它看作是人的实践活动形成的对象性关系。公众生态环境素养培育包括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落实到现实社会中,通过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改变,达到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交互过程是通过人们组成一定社会关系进行实践活动而实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人对自然的尊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要在社会历史领域建立和谐平等的社会关系。培育公众生态环境素养,不仅包含对自然的尊重,还应包含对他人生态权益的尊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关系。

3.人与自我全面发展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终落脚到人与自我的关系。公众注重保护环境的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源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要人类回归到有着更为理性和长远规划的主体意识上来。“环境”这个概念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人类是从自身主体出发来认识世界的,所谓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等问题是人类主体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出现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做出的价值判断,出发点是主体自身,从本质上讲这些危机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焦虑和担忧,是人类的生存危机。要解决环境问题,主体需要从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开始,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消费习惯,追求自我环境素养的提升。公众树立科学合理的环保意识需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摒弃以往片面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的陋习。

培育公众生态环境素养的举措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可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完全相一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而形象的表达。具体说,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2.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公众环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和谐社会关系的建立。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发展要坚持公平公正,树立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思路。这一发展思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路径。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既要让公众平等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也要调动公众平等地参与生态环境建设。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必然会涉及各方利益,需要在共享理念指导下,统筹协调各方。培养公众环境素养,显然要确立共享理念,要使大家知道,生态环境也是大家共享的最大资源,必须坚持大家关心、大家参与、大家维护、大家享受,使生态文明建设朝着有利于各方利益方向发展。

3.追求自我完善。

人的发展离不开外在环境,公众要认识到爱惜环境就是爱惜自己,保护环境、净化环境是自我主体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曾经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么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保护环境表明主体不仅仅求生存,还追求生存的质量,青山含黛、绿水长流,是主体对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要求。公众生态环境素养的提升也是主体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体现,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减少垃圾排放,低碳消费,不仅是主体德行修养的彰显,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主体更好认识到自己的真正品质需求。公众生态环境素养也是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水平对公众在全面发展中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善于挖掘主体内心深处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让主体意识到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实现自我更高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必然要求。

原文链接:https://hzdaily.hangzhou.com.cn/hzrb/2020/08/18/article_detail_1_20200818A132.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