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欢迎您!

新闻公告

社联二维码

学生会二维码

思想引领
院士先进事迹:沈之荃院士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5-11-20 00:00:00 点击次数:

人物名片:沈之荃,女,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1931年出生于上海市。1952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52~1962年苏州大学任教,1962~1979年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助研,副研究员,室主任。1980年至今在浙江大学任教,1984年晋升教授。历任化学系主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议组成员及浙江省科协副主席等职。现任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科学》(中、英文版)等10余杂志编委会委员或顾问委员,“高分子材料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顾问委员,现为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工作者协会顾问,《功能高分子学报》顾问编委。

沈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主攻过渡金属和稀土络合催化聚合。20世纪60年代,首先研制三元镍系顺丁橡胶,并为成功建立我国万吨级顺丁橡胶工厂作出突出贡献,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稀土络合催化聚合学科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60—70年代,开展并组织领导了稀土络合催化双烯烃定向聚合及其橡胶的研究工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80—90年代在高分子合成中进一步开拓应用稀土催化剂,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获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此外,还获得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光华科技一等奖和2001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已培养毕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50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书上发表近500篇论文和几本专著。1995年获浙江省“十大杰出女性”和劳动模范称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人民教师奖章。199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十大女杰”并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02年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奖。

人物感言:科研要有爱国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做人要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苦中作乐。

五十多个春华秋实,五十多个寒来暑往,她静静地穿越在岁月的风景线里,行走在教学、科研之间。她德高望重,又随和亲切,她贡献卓越,却淡泊名利。就如同荃草那样,根植于大地,不求闻达依附,但愿荃意芬芳。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教授沈之荃。

镜头一:一年冬天,一位博士研究生在实验室里做动力学实验,当他正忙着给烧瓶里的化合物加热时,当时已经年近7旬的沈教授走了进来。过了会这位博士生突然发现还需要三个干净的烧瓶,而自己又抽不出手洗烧瓶,这时沈教授已经默默地洗好了三个烧瓶,“可以用了。”霎那间,他颇为激动:“院士居然帮我洗烧瓶!”

传道授业桃李天下

“收下一个学生,就一定要培养好。”几十年来,沈教授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教育工作上尽心尽力。她如辛勤的园丁,精心施肥、细心浇灌、用心培育,在人才培养的园地里默默耕耘。

195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她在苏州大学走上讲台,教的第一门课是《工业化学》。怀着一定要教好这门课的决心,她到东北大连工学院,进行了近一年的进修。因为觉得当时的英美教材不够系统,她开始自学俄语,看资料,短时间内克服了语言障碍,阅读俄文教材,扩充自己的信息量。“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要和实际接轨,向工人学习。”在大连工学院学习后,她还到大连石油厂、鞍山钢铁厂等生产车间去考察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凭着这份执着勤奋,初出茅庐的教师写出了《工业化学》教材,顺利完成了授课。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和动手能力,她利用节假日带学生下厂实习,和同学们一起制作教学模型,碰上经济困难的学生,她会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来接济她们。这样一位年轻勤奋的好老师,至今令她的学生心心念念。

1980年到浙江大学后,她又重新挑起了教书育人的重任,她的认真、严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结果重复过了吗?”这是沈教授最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马虎,越是看似完美的数据,越是要多做几遍实验以保证其可靠性,在沈教授几近固执的要求下,每个实验学生要重复多次,直到得到可靠数据。

“做科学研究最要紧的是要有科学态度,必须实事求是。”虽然是个“老”教师,但刚到浙大时,沈教授总是自己穿上白大褂亲自做实验,而不是交给助手或是学生。“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这在略显浮躁的今天,尤为珍贵。”沈教授的学生说。

对于论文也是如此。一次一位博士生向沈教授交了一篇论文,因不合要求,初稿被毫不客气地退回,学生认真作了修改,心想这次也许可以过关了,但没想到第二次又被退了回来。等到他拿到经导师阅改过的第三稿时,心头刹时一热,18页稿纸上几乎每页每行都有沈教授的精心批改,从论文的内容到英语语法、修辞都一一作了修改和补充。那时候,她对每位学生撰写的论文都仔细阅读,提出意见,让学生有所得。1999年,她指导的研究生申有青的博士论文荣获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她本人亦获优秀导师奖。

在教学上高标准严要求,但同时沈教授也是一位慈爱的长辈。她帮学生洗烧瓶的事广为传诵。

“不熟悉沈教授的人会觉得有点怕她,但我们都觉得她很亲切,”沈教授带的第一个女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院长吴健回忆说,“像购买试剂、搭建装置这些粗活、累活,沈教授也亲自上阵。闲暇时候,她会带我们去郊外野炊,或是去她家里玩。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她都非常关心爱护我们。”

另一方面,沈教授对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也相当重视。她告诉学生,在漫长艰苦的科研工作过程中,失败是可能的,“要允许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她常对学生说,理想要远大,也要有切合实际的目标;要有不断进取的心,也要时刻谨记自己肩上承担着的报效祖国的责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984年以来,沈教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近50名,学生当中,有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博士后,也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公司里的优秀教师、科研骨干等。

时至今日,沈教授除参加每两周一次的研讨会外,还会不定期到学校和实验室看看。“也许我去了,他们会更加重视吧。”

2011年,沈教授80岁生日的时候,近30位学生自发地从四面八方甚至从国外赶来为沈教授祝寿。虽然毕业多年,但这些学生说师恩难忘,沈教授对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教诲令他们终生受用。

镜头二:大学毕业时,沈教授在分配表上写了三个地方:东北、华北、西北,因为她觉得那里最需要开发建设。当她得知被意外分配到了苏州时,很是失落。“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怎么能算是报效国家呢?”

勤奋治学科学报国

成功是什么?是腰缠万贯,是名满天下,抑或是大权在握?在沈教授看来,成功就是为国家、民族和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毕业后,虽然没能如愿到东北、华北、西北,但沈教授马上想明白了,祖国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在苏州大学的十年间,沈教授勤奋治学,潜心教书,为建国初期的高校发展贡献才华。

1962年,沈教授调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在那里,她把全部心血献给了科研,也把自己献给了挚爱的祖国。

“橡胶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但天然橡胶在我国很少,那时候国外又对我们进行封锁,我们必须自力更生。”为了尽快求得合成橡胶技术的突破,沈教授和她的同伴们投入了艰苦的会战。

沈教授自认自己的知识还很有限,虚心向所里的老前辈和同事们请教和学习。一周工作6天,她周日上午就泡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中午再赶回家做饭。所里有很多日文文献,沈教授又自学了日语,一本本“啃”这些珍贵资料。终于她从中受到启发,和同事一起首先研发出了三元镍系。在研究的关键阶段,沈教授正值杯孕期间,她和工人们同吃同住,紧盯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元镍系顺丁橡胶终于研制成功。

“做出一个成功的产品比写一篇文章要困难得多。我是一边学一边干,遇到失败的时候,我也会伤感,但而后又坚强起来。”从化学实验室的试验研发到技术攻关投入生产,沈教授和她的同事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历经小试、中试以及和其他合成橡胶的“PK”,最终使得这项科研项目成为我国5个万吨级顺丁橡胶工厂聚合工艺的基础,而这5个工厂是我国高分子三大合成材料中唯一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来的高分子大生产工厂。这项具有开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60年代初,沈教授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稀土。“中国稀土不稀,我就想能不能用稀土作催化剂,促成小分子聚合成高分子。”20世纪60-70年代,沈教授开展稀土络合催化双烯烃聚合及其橡胶研究,此成果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沈教授刚来浙大时,学校的化学科研刚恢复起步,搞科研条件比较艰苦,经费也很少,沈教授和她的同事们开始了“高分子合成中进一步开拓应用稀土催化剂的研究”,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20世纪80~90年代末,沈教授进一步推进稀土络合催化聚合研究,在高分子合成和材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从而获得了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多项省部级奖项。

沈教授的科研总是不断创新,她在膜分离等科研工作中也取得了成果。作为访问学者她曾赴美国阿克隆大学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作,在10多个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和被邀到美、日、德、意、英、加和瑞士等10个国家20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讲演和访问。

“做科学研究,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实践,有些文献看不懂,我就动手实践,有点体会了再看就容易理解,看了再做,做了再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二是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牵牛要牵牛鼻子,不能对什么都感兴趣,要集中精力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虽已高龄,沈教授依然积极参加各种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活动和工作,希望尽自己一份微力支持促进国家事业的发展。

在2009年以“中国合成橡胶的发展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353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沈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之一。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会议着眼我国合成橡胶工业现状和未来发展,围绕合成天然橡胶-异戊橡胶,合成橡胶催化剂和橡胶加工等中心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沈教授在科研上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国家高分子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实现了她当年立志要为国家做贡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镜头三:2005年,浙江大学13届DMB(登攀)节邀请沈教授为学生进行《科学与人生》名家讲座,当时年已74岁高龄的她神采奕奕,精神矍铄,在两个半小时的讲座时间里,沈教授始终坚持站在演讲台上,当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她坐着讲时,她说:“站着讲更精神。”当天180人的报告厅被300多名同学挤得水泄不通,他们都静静地聆听着沈教授的演讲。

清雅淡泊荃意芬芳

1979年底,沈教授和她的家人调来杭州工作的时候,没什么家具,书却是装了好几个箱子。勤俭、朴素是她的一贯作风。

刚来浙大时,沈教授的办公室就在实验楼里,面积不足10平方米,对门就是实验室。柜子上放着学生的测量仪器,冰柜里存放有一些实验的药品,难免发出一些气味。位置上的椅垫也已经褪色和破损,露出里面黄色的海绵。桌上的一门普通电话还有个故事,1998年夏天,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到高分子系看望沈教授,发现她的办公室条件很简陋,4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连直线电话都没有。回来后当天,张书记要求有关部门为沈教授办公室装上了电话机。

直到近年,新建了高分子系大楼,沈教授才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相对宽敞的办公室。整洁而又简单的办公室里,没什么装饰品,只有一幅由同样从事高分子研究的郑强教授所写的字:“清雅—景仰沈之荃院士之风范”。

诚如其字,今年已83岁高龄的沈教授清新秀雅。她总是面带微笑,目光炯炯,思维敏捷,谈笑风生,和年轻人在一起,沈教授戏说自己也是个“80后”。

身为院士,沈教授却从来不摆架子,对待他人总是和蔼可亲。她平日里依然关心着时事,面对现代人生活压力过大的问题,沈教授谈到,为人应当心境开阔,才能有高质量的生活。有“四乐”是必不可少的: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苦中作乐。浮躁、急功近利是现在社会的问题,身为国家培养的人才,尤其是女性,应当学会自尊、自立、自信、自强。

此外,她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回国外代表团来浙大访问,由于专业和口音的关系,英语专业的翻译员都觉得翻不下去了。“Iwilltry!”毫不忸怩,沈教授果断站出来,以她几十年来积累的英语功底顺利完成了“临时”翻译的工作。

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人生阅历,沈教授把成功归纳为七个主要因素:志向与目标、决心与毅力;勤奋加效率;旺盛的精力与强健的体魄;灵感与创新精神;重视方法;心理健康;重视外语与计算机。

“有一种药物叫‘606’,科学家做了606次试验,终于找到了治疗梅毒的特效药。因此,这种药物就被叫做‘606’。”沈教授认为勤奋是最重要的,同时要“会”做事,讲究效率。

如果从1952年算起,沈教授参加工作已经62年了,这是勤奋治学的62年,是为国奉献的62年。沈教授坚持认为“工作是大家做的,成绩和荣誉应该归功于集体”。光环之下的她,本色依旧淡然。她说,她只是一个普通人。

当你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你感受到的是她盈盈笑意的温暖。当你端详这样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你无法察觉的是那瘦小的身躯已走过人生80多个年华。

对浙大学子乃至所有有志青年来说,沈教授不仅仅是学业指导的老师,更是智慧人生的朋友。她是严师,是益友,也是一位教学相长、困难相助的好师长、好大姐,她有诲人不倦的责任感,又有一颗温暖的慈母心。她工作认真,待人诚恳,朴实无华。沈教授用自己宝贵的人生经历给我们上着精彩的人生大课。

和沈教授并肩走在春天的求是园里,轻松而愉悦。虽然周围花香阵阵,但沁入心脾的,唯有荃意芬芳。



上一篇:《自然》嘉奖5位优秀中国科学家
下一篇:教育部: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浙江科技大学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xcb@zust.edu.cn 浙ICP备11051284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浙江科技大学习得园C2-6楼 邮编:310023 电话:(0571)85070370

Baidu
map